掏耳朵別過度 耳垢具保護皮膚作用!

花賜康
兒童保健食品
紫錐花
提升免疫力
保健食品

(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/編輯整理)耳朵的通道稱作「外耳道」,大人的外耳道直徑約為0.8cm,長度約為2.5~3cm,有些微的彎曲。雖然這個通道不算長,但內外兩段的結構不太一樣。外側部分約占整段的一半再多一些,其皮膚底下為軟骨;內側部分的皮膚底下則是硬骨,即頭蓋骨的孔洞之一。

清耳垢太裡面 可能會將外側耳垢推進內側

耳朵有軟骨的部分稱作「外耳道軟骨部」,內生有細毛(毳毛),且分佈著「皮脂腺」與「耳垢腺」。耳垢即是由這裡分泌的脂肪與脫落的角質化皮膚細胞混合而成。再往裡面的耳道並不會產生耳垢,因此清耳垢時不需要清到很深的地方。相反的,要是清耳垢時清得太裡面,可能會將外側的耳垢不小心推進內側,故需多加註意。

清耳垢時如果過於用力會傷到外耳道,而耳垢本身不乾淨的話甚至會造成耳道細菌感染,故應避免過度。而且真要說的話,耳垢有著保護外耳道皮膚的作用,並不是單純的污垢,如果一直清理反而不是好事。

若想清除濕耳耳垢 用掏耳棒不如把耳朵洗乾淨

耳垢可分為較乾燥、摸起來沙沙的類型,以及焦糖狀、觸感黏稠的類型。後者的耳朵亦被稱作「濕耳」,濕耳的外耳道汗腺(Aocrine gland)較為密集,故含有較多水分。「濕耳」為顯性遺傳,而乾燥耳垢則為隱性遺傳,不過濕耳的日本人約隻佔整體的16%左右(北海道則約為50%)。與此相較,在白人族群中則佔瞭90%以上,黑人則有99.5%為濕耳。

若想清除濕耳的耳垢,有時與其用掏耳棒,不如把耳朵洗乾淨更好。我以前在沙烏地阿拉伯當醫務官時,大使館的公使說他的耳朵聽不太到,於是我帶他到當地的耳鼻喉科看診,醫師將細長的鐵氟龍管放入公使耳朵內,並以註射筒註入溫水,一口氣沖洗乾淨。於是大量的耳垢流淌而出,這戲劇化的一幕讓我和公使都嚇瞭一大跳。

(本文摘自/醫學鍊金術:謊言與異端的醫學講座/世茂出版)

source:http://pchome.uho.com.tw/hotnews.asp?aid=47193

work_outlinePosted in 未分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