換關節染蜂窩性組織炎 植入3D列印活動型骨水泥隔天下床
By
2023 年 10 月 25 日
Updated:2023 年 10 月 25 日
▲中醫大附醫3D列印活動型骨水泥,可以不影響病人行動力,成功治療人工關節細菌感染。(中醫大附醫提供)
【記者 林明佑/台中 報導】81歲的江伯伯一年前在外院接受右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後,坐立難安,甚至走路劇痛如同刀割,於是至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人工關節科林宗立醫師門診,經診斷江伯伯是人工膝關節受到細菌感染,建議接受兩階段手術,移除人工關節並先置入「3D列印活動型骨水泥」,術後第二天即可使用輔助器下床行走,膝關節活動度如正常人良好,傷口紅腫也消退。
▲林宗立醫師說明江伯伯置換3D列印活動骨水泥後,膝蓋可以自由彎曲0~90°,且正常行走。(中醫大附醫提供)
81歲的江伯伯一年前在外院接受右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後;三個月前,江伯伯右膝關節腫痛,被外院診斷罹患膝蓋蜂窩性組織炎,吃了三個月的抗生素,右膝蓋關節仍紅腫甚至越來越痛,坐立難安,甚至走路劇痛如同刀割。
▲林宗立醫師說明中醫大附醫3D列印活動骨水泥與他牌產品相比優勢。(中醫大附醫提供)
於是至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人工關節科林宗立醫師門診,經診斷江伯伯是人工膝關節受到細菌感染,於10月剛接受完第一階段手術,移除人工關節並先置入本院自行開發的「3D列印活動型骨水泥」,術後第二天江伯伯即可使用輔助器下床行走,膝關節活動度如正常人良好,傷口紅腫也消退。江伯伯直呼「原來感染的源頭是人工關節,怪不得蜂窩性組織炎一直吃抗生素治療都不會好」。
依據衛福部統計,台灣平均每年約有1萬5千人次置換人工膝關節,年齡分布在60-70歲。林宗立醫師指出,人工膝關節置換是老年人普遍且成熟的手術,成功率極高,但偶爾還是會有術後感染的可能性,發生率約1%;發生感染主要症狀包括膝關節疼痛、傷口紅腫、竇道化膿、及蜂窩性組織炎久病不癒等,若延遲正確治療造成必須反覆手術與拔除人工關節,嚴重者導致關節功能永久喪失。
林宗立醫師進一步分析,慢性人工膝關節感染的標準治療為兩階段手術:第一階段手術為移除人工關節、並置入含抗生素的活動型骨水泥,文獻顯示,感染治療成功率因此高達 92%-95%,待感染控制後,再進行第二階段手術移除骨水泥及人工關節再置換手術,可大幅降低感染復發。
林宗立醫師說,與過去靜態型骨水泥相較(膝關節需打直無法活動且需打石膏固定),置入活動型骨水泥的膝關節活動角度大,可減少關節攣縮及肌肉萎縮,利於第二階段重建手術。
林宗立醫師表示,近年來傳統手作、翻模或市售活動型骨水泥因設計上較粗糙或力學不穩定,產生不少骨水泥相關的機械性併發症,如骨水泥破裂鬆脫或關節脫臼,導致膝關節功能反而變差、療程延長、需再接受手術並增加重建手術的困難度。林宗立醫師團隊研發的「3D列印活動型骨水泥」能顯著控制感染,改善關節功能,增加活動角度,並減少併發症。
「3D列印活動型骨水泥」已獲得多項專利認證、技術移轉、及多篇國際期刊發表,林宗立醫師表示,若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後,傷口周邊有疼痛紅腫化膿,經治療後沒有改善,就有可能是人工關節感染,需盡速就醫治療。
您也喜歡
2023 年 10 月 30 日
2023 年 10 月 30 日
2023 年 10 月 30 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