疑似精神疾患但非精神病 罕病「NMDA受體腦炎」惹禍

邱駿清醫師手指「NMDA受體腦炎」易發部位。圖/記者鄧富珍攝

電影《我發瘋的那段日子》描述《紐約郵報》24歲年輕女記者,出現疑似精神疾患的症狀,原本將送入療養院,後經確診為「NMDA受體腦炎」終獲治療,還寫下自傳使這個罕見疾病為世人所知;在台灣也有這樣的病例發生,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風暨神經加護病房主任邱駿清醫師,於2012、2016、2017年收治三位病例,其中的兩個病例「比罕見還罕見」。

第一例是2012年收治的20歲男大生,當時也是全台首例、全世界第二例確診此症的男性病患,住院500多天,男大生最終順利返回學校並完成學業;第二例是2016年收治39歲的張美筑,其年齡並非主要罹病族群,可說是「比罕見還罕見」,住院300多天,9月15日出院回家;第三例是2017年收治的26歲創業男性青年–小偉,從發病到甦醒、轉普通病房,只用了80天,將於本月5日出院,

NMDA受體與中樞神經傳導有關,分布於前腦、腦下垂體、下視丘、邊緣葉系統,和記憶與學習有關。抗NMDA受體腦炎,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的疾病,即免疫系統的B細胞出現了NMDA受體的抗體,攻擊自身受體構造。導致出現類似精神分裂症狀、意識障礙、低通氣、癲癇發作、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和異動症(dyskinesias) 等的神經或精神症狀。

彰基中風暨神經加護病房主任邱駿清醫師與病患美筑、小偉及其家人,一起切蛋糕慶重生。圖/記者鄧富珍攝

彰基中風暨神經加護病房主任邱駿清醫師為病患小偉穿上外套保暖。圖/記者鄧富珍攝

由於抗NMDA受體腦炎治療藥物目前尚未納入健保,醫藥費所費不貲,患者張美筑第一次用藥短短五天花費23萬元。經過將近一年的治療,張婦逐步由意識不清到恢復意識;2017年6月開始慢慢對外界有反應。張婦目前尚未移除氣切管,飲食部分也以米粥、牛奶等半流質食物為主,雖然無法說話,但已可以自己起身、在他人攙扶下走路,並且慢慢恢復中。

邱駿清指出,目前全球個案報告,這種病症大部分以女性病患為主,而且是在兒童發病,最小還有18個月大,17、8歲的年輕女性也是主要族群;張姓婦人年齡並非主要罹病族群,「比罕見還罕見」。這類疾病雖然罕見,能夠早期診斷、早期免疫治療,減少發病期間的神經損傷,預後是可以期待的。邱駿清表示,目前國外報告是平均18個月恢復,「不過,病人痊癒後,可能會有一些適應期,基本上,腦部受體長好了、功能就會慢慢恢復。」

邱駿清提醒民眾,NMDA受體腦炎第一階段「發病期」,約數天到數周,主要症狀即是急性精神症狀,意識亂混、性格及行為改變、幻覺妄想等,之後開始會出現手足抽動、僵直及自律神經失調等以神經症狀為主。但隨著病程進展愈來愈嚴重,必須插管治療,一定會轉送到神經科或重症加護科別。邱駿清建議,如果突然出現嚴重癲癇病人,發病前完全沒有病史,又合併曾有急性精神症狀,就要考慮可能是這類疾病。

 

 

本站聲明:網站內容來源於台灣好新聞網絡,如有侵權,請聯繫我們,我們將及時處理

 

【醫療相關資訊】

擾人的紅臉  酒糟皮膚炎也是另類的絕症?

透過桃園中醫診所治療,讓你減少復發,不再依賴藥膏